首页 >> 刺果卫矛

一周视线减轻农民负担长毛柃芒苞车前节毛橐吾泰竹属棱角山矾We

文章来源:硼砂农业网  |  2023-01-18

一周视线:减轻农民负担

近年来,全国一些地方农民负担出现反弹,而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通过不断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,探索着遏制农民负担反弹的有效办法——

三项措施保乡镇机构分流精简

本报 杜若原

机构精简动“手术”一条对应减负的“下降线”

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享有“中国桂花之乡”的美誉。如今,年年减负,农民们种桂花的积极性更高了。

桂花镇刘祠村一组村民刘纯淦种了两亩多田。过去系列产品:除了要承担农业税外,还要承担特产税、三提五统、教育集资等五花八门的税费。1999年至2000年,刘纯淦家每年负担达328元,每亩负担120元。农村税费改革送来一缕春风,2002年,他们家的总负担减至142元,每亩负担52元;到今年总负担更是减至49.3元,每亩不到18元。

农村税费改革使咸安实现了户户减负。1999年,全区农民负担总额为4473.35万元,亩平119.8元,人平160.7元;今年,全区核定的农民负担总额减少到2084.19万元,亩平和人平负担分别降至56.7元和66.6元。

农民负担一降再降,原因何在?因为咸安区有一条与农民减负对应的“下降线”:精简机构,裁减冗员。从2000年春开始,咸安先后推出13项改革举措,由财政供养的机构、干部一年比一年少。2000年3月,咸安对全区机关事业单位进行了第一次“大手术”,撤并区直行政机构14个,分流2000多人,清退编外人员214人。2001年初,改革的触角又伸向乡镇,全北鱼黄草区乡镇办由21个撤并为12个,精减党政班子成员104人、财政供养人员484人。

这场乡镇管理体制改革,使全区12个乡镇内设机构精简为党政综合、经济发展、社会发展、财政税务4个办公室;机关工作人员由774名减为341名,比核定编制减少132名,首次出现了编制富余的现象。据当地财政部门测算,近3年来,全区人员分流共节约人员经费3957万元,节约办公经费1080万元。

“五保合一”促保障“干部打工”闯市场

一系列保障分流的举措

有人说多注意1些细节,咸安的乡镇管理体制改革,是一场“静悄悄的革命”。的确,精减干部近半数,这么大的举动,却没有出现一起找领导说情或上访、闹事的现象。干部良好的心理素质从何而来?咸安区委书记宋亚平说:“五保合一”这个“减震器”和“安全”以及选派干部到沿海打工的举措,使干部淡化了官本位思想,能冷静对待个人得失与竞争。

1999年11月,咸安区率先在湖北实施“五保合一”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。在全区所有用人单位,全面推行基本养老保险、基本医疗保险、失业保险、工伤和生育保险,从而建立一个实现了统一参保对象、统一费率、统一征缴、统一发放、统一管理“五统一”的社会保障体系。截至目前,“五保合一”已覆盖全区所有438个单位的29950余名干部职工,从根本上解决了分流干部、下岗职工、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。

“五保合一”为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。2000年以来,咸安区党政机关、事业单位先后有3000余名干部职工分流。乡镇农机站、农技站等“七站八所”事业单位顺利转变成社会中介组织。

有了“五保合一”的社会保障,分流人员除每月领到210元基本生活费外,其余部分由财政或单位投入全员社会保险,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社会上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。全区有700多名分流人员创办了90多个实体,500多人外出经商,还有200余人从事个体经营。

2001年开始,咸安区委每年选派一批40岁以下、大专以上学历的优秀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自谋职业,为期两年。打工佼佼者归来后都被委以重任。现在12个乡镇新当选的近半数党委委员,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打工经历。落选的干部也大多平静地接受了现实。打工干部陈茂红落选后说:“我菲白竹此次落选班子成员,很多人以为我会有很重的思想包袱,其实不然。经受打工锻炼后,我知道了市场经济的一个规则就是优胜劣汰。”

以服务农民、发展经济为第一

一块生机勃勃的热土

采访途中,遇到了贺胜桥镇党委书记李平,他刚帮几户农民栽完速生丰产林,手上满是伤痕和血泡。李平感慨地说,乡镇干部精减后,现在手头的工作比往年同期要翻了两三倍,压力也比以前增加了好多。咸安区委、区政府深刻地认识到,精简机构和精减干部,只是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迈出了一大步;而要从治本上着手,还必须下大力气转变乡镇职能,乡镇干部要以服务农民、发展经济为第一。

桂花镇因多野生桂花树而得名,但由于繁殖技术不过关,没有一户农民愿意大规模种植桂花,党委书记镇权引来了科技人员,制定了每种一亩桂花补助50元苗木费等优惠政策,自己带头搞了两亩桂花苗木示范基地。在干部的带动下,农民纷纷在地里种起了桂花树。今春咸安区共销售桂花苗木300多万株,收入400多万元。

过去以收粮收款为主要任务的干部如今走村串户,为农民充当了“宣传员”、“信息员”的角色。马桥镇濯港村村民潘明厚根据干部提供的信息,扦插了2万株桂花苗,今年这些树苗被客商以0.6元一株的价格全部收购,赚了1万多元。

负担的减轻,政府和干部的因势利导,使咸安农民信心倍增,外出打工者成群成群地返回故里。前不久,听说镇里要开退耕还林现场会,横沟桥镇付桥村党支部书记佘连生匆匆赶到镇里反映:“我掐算过,镇里分到村里的指标不到100亩,可听乡亲们的口气,500亩还满足不了要求。”镇委副书记黄小洪告诉:“现场会上,全镇4000亩退耕还林计划分解到各村,没一个村不说分少了。直到下午两点,各村的党支部书记饭都顾不上吃,还在争指标。”

采访结束,穿行在咸安的乡野田畴间,放眼望去: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桂花树,一片片亭亭玉立的意杨林,一山山郁郁葱葱的楠竹……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生机。

改革措施要配套

机构臃肿、人员膨胀,“食之者众,生之者寡”,是乡镇机构经费入不敷出,农民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。要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到位,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乡镇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。如果不同步进行乡镇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,乡镇干部要吃饭,庞大的乡镇机构要正常运转,农民负担反弹又势所必然。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正是在这方面取得成功经验。

应该说,全国许多地方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思路与咸安区相同,即在“减人、减事(机构)、减支”上做文章。但其中一些地方却又出现农民负担减轻又反弹的局面。原因就在于改革耳菊属没有配套措施,流于形式。如乡镇机构人员分流只是简单的减人,结果只是分流在纸上,分流出去的人员百转千回仍由财政供养。

而咸安区打印测试报告在人员分流上并不是简单的减少人员,而是采取了多项配套措施。一是“转”,为干部办理“五保合一”,让有一技之长的“七站八所”工作人员无后顾之忧,敢于下海办企业,或搞科技示范点。二是“变”,将乡镇的涉农部门转变为经济服务组织,既分流了人员,又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更直接的服务。三是“送”,让一部分干部出去打工,在发达地区锻炼本领。正是这些措黄三七施,使干部走出去比较“放心”、比较积极,消除了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。

咸安区的经验说明,任何一项改革不可能“单兵突进”,农村税费改革必须与机构改革、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,整体推进,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改革取得长久效果。

成都安琪儿妇产医院动态
黑龙江褐青色痣医院
北京宝岛妇产医院介绍
太原器质性病变癫痫医院